两会期间,90万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及他们的身份、地位、待遇和养老等问题为代表委员们所热议,更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乡村医生所广泛关注。记者采访发现,广大乡村医生关注的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,他们还关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,关注如何为8亿农民构筑更牢固的健康安全屏障。
必要性:农民给农民看病的历史该结束了
卫生部今年2月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,村级卫生组织里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90%,其中1/3乡医没有学历。
专家分析,造成乡医队伍发展严重滞后的最大政策障碍是身份问题。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,这支队伍承担了中国8亿多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,可是没有名分、没有待遇,老了也没有退休的保障,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,也不利于这支队伍的新陈代谢。长期研究农村卫生的专家学者认为,赤脚医生和乡村医生都是历史过渡,新中国成立60年了,已经到了为90万乡医转换身份的时候了。
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王禄生说,中国的乡医是历史产物。新中国成立后,广大农村缺医少药,不可能有那么多正规医生给农民看病。当时唯一的办法是推出赤脚医生,也就是让“农民给农民看病”。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,也为新中国很快消灭各种烈性传染病,迅速扭转农村落后卫生面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。但是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这支队伍也面临着新的问题。
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指出,近几年,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,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。调查发现,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,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63%,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%。人才下不去,下去的也留不住,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。调查还发现,基层卫生机构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,乡、村两级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分别达到了62%和65%(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45%~50%的水平)。调查结论是,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,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。
王禄生说,谈乡医的身份问题,前提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。三级卫生服务网络、乡村医生、合作医疗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,也得到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、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的认可,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搞农村卫生的学习范本。专家认为,从全国来看,尤其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,如果没有村卫生室,农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就无从谈起。既然村卫生室不能取消,乡村医生转换身份的问题就不可回避。
有关部门做过调查,全国每个县每年医学考生都在几十到上百人,其中70%的学生毕业后回到户籍地,30%到外地谋发展。回到户籍地的这部分医学毕业生,由于没有合适的岗位,只好把档案放在县人才中心,要么在家待业,要么转投其他行当。一年培养60万名医学生,就业的只有20万人,40万人漂着。教育部对此也很苦恼。
王禄生建议,国家出政策,在制度设计上比照乡村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办法,把这支队伍也实行转公改造,从整个队伍的稳定到长远发展,一系列问题都得到解决。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破解当前农村卫生人才奇缺,而医学生毕业后待业或者放弃从医的矛盾。
王禄生说,过去,乡医是农民身份,国家说给补贴是优惠政策,说不给补贴也没有错,从个人工资待遇到养老都没有保障。乡医身份转换之后,这些就都不成为问题了。